曾经有人说,黄河是流进中国人心里的河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底,光是在河南境内黄河上通车的大桥就已经有28座,全国这条河上的大桥加起来超过200座。很难想象,70多年前,这里甚至连一座牢靠的桥都没有。谁能想到,1952年毛主席站在邙山山头喊出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的时候,黄河两岸的百姓最怕的,就是被大河一冲,家没了地也就没了。现在黄河两岸,早已大桥横跨,高铁飞驰,到底是什么让中国能在几十年里完成这样的转变?难道,这真是“江山如此多娇”背后的奇迹?
站在黄河南岸的邙山头上,时间仿佛定格在1952年那个场景:毛主席满脸疲惫,脚浮肿了,还要登高远望,连夜奔波,只为看看刚建成的黄河铁路大桥。这座桥可来头不小——清朝末年比利时人投资承建,造了十年,花了二百六十五万两白银,还是被老百姓骂“偷工减料”的货。可即便是这样“残次品”,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铁路大桥,被称为“中国铁路大桥之母”。
这座桥,后来在解放战争、抗日战争换过枪林弹雨,也撑过一茬又一茬洪水。1987年,老桥拆除,大部分被送进历史博物馆,南边5孔桥专门留下当纪念。这仿佛在昭示:“时代过去了,但记忆必须留住。”可是问题来了:黄河这条“母亲河”究竟有多难管?一头洪水,一头干旱;上游干涸,下游决堤,世世代代中国人头疼不已。1952年以后,黄河变得温顺了吗?谁来为这道难题找答案?
中国人和黄河的关系,就像是家里有个脾气捉摸不定的“老祖宗”。有人说,是大河养活了大地,也有人吐槽,黄河常常闹腾得让人没法安生。最早的那座铁路大桥,虽然坚固,却并不完美。比利时工程师带来的“洋先进”,结果被中国老百姓发现桥墩偷工减料,连当年都有人打趣:“这桥啊,走重了都能晃一晃。”
可拆了老桥,黄河难题解决了吗?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。建桥这事,光有钱还不够,更得和黄河的“脾气”较劲。来自水利部门的专家,有的强调修大坝,控制洪水;有的人则力主退耕还林,从根子上减轻泥沙。普通老百姓怎么看?“桥是好桥,可修得再多,黄河要闹脾气,我们也怕啊!”一位郑州的老人回忆说。
正当人们争论不休时,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水利工程开始铺开,一座座大桥接连建起。有人欢喜,有人忧心,其实大家心里都在问:大河,真的能驯服了吗?
桥是修上了,河也挡起来了,可外表风平浪静之下,是不是就真的万事大吉?1990年代,郑州黄河下游一段看着还是波光粼粼,到了汛期,记者实地调查发现,黄河泥沙沉积问题依然严重。工程人员坦言:“黄河年年改道,治河其实就是和泥沙赛跑。”
更让人无奈的是,大坝拦住了洪水,却让下游寿命变短,河床越来越高,危险反而变得隐蔽了。1997年黄河断流,百姓的担忧再一次触动国家神经。有人质疑,大桥和大坝真的能彻底搞定黄河吗?也有人乐观:“总好过几十年前连桥都没得过。”而黄河南岸的邙山头依旧矗立,好像那个喊出“要把黄河的事办好”口号的人还站在那里。
就在各派争论“科学治河”还是“顺其自然”时,2000年以后,黄河治理迎来大转折。中国工程师再也不盲目追求高墙大坝,而是“软硬兼施”:一边修复生态,一边巧妙引水。比如黄河下游启动“生态调水”,模拟自然涨水规律,让河道自己带走泥沙。这一招,直接让多年堵塞的河道重新畅通,部分年份黄河断流的问题得以解决。
翻查数据,2002年起,黄河主干道连续多年未再断流,创下历史纪录。工程师们笑着说,“和黄河的关系,终于有点像和老太太相处——不是硬碰硬,而是多哄哄、讲点道理。”而另一边,河南郑州黄河沿岸,原先的“沙窝窝”变成名胜游览区,“黄河母亲”雕像、炎黄二帝巨型像,成为新一代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地标。
原本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——科学工程和自然规律,通过中国式“折中”达成了某种平衡。悬而未决的“黄河之问”,也终于走出一条新路。谁能想到,这背后既有国家的大胆投入,也有几代中国人的摸索与坚持。
表面上黄河治理风生水起,甚至变身为“景区明星”,但暗流未息。2020年中国水利部警告,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对黄河流域的新挑战正在到来。雨多了怕洪水,雨少了又断流,更别说跨区域用水量增大,农业、工业和生态环保三方矛盾越发尖锐。
这时候,一个意外问题浮出水面——华北秋冬连年少雨,黄河水量告急,部分桥墩甚至暴露在空气中,网友调侃“叶公好龙”。而下游部分城市又大兴产业,争相“抢水”,省份之间的用水纠纷成了“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”。
更头疼的是,中原地区人口持续流入,城市建设速度远超想象;黄河边的农民不光要种地,还要保护饮用水,谁都不愿意做“牺牲品”。矛盾再度激化——环境保护派喊要“留更多水给生态”;发展派举例,“桥修了,路通了,谁能让经济慢下来”?
而这时,当年的老大桥,只剩几个孤零零桥墩立在水中,像历史在眨眼提醒:问题从没彻底消失,只是换了个马甲再回来。
看到这,很多人会说,现在的中国早已经今非昔比,大桥几十座,黄河两岸,高楼林立,治水不是菜一碟嘛。这话咋听咋让人无话可说,感觉好像只要人多、钱多,一切问题都摆平了。可别忘了,黄河可不是谁说驯就能驯的那种“宠物狗”。近些年,全球气候变了,黄河的“脾气”更古怪。大桥修得再多,技术再牛,真让水闹腾起来,其实谁都不好受。
仿佛只要修座更大的桥、建个更高的大坝,黄河的事就永远办妥了?说真的,这种想法未免太乐观。你说这些年不是进步?当然进步啦,看看那一座座新桥,坐高铁飞过黄河的滋味,确实爽!不过问题还在:泥沙照来、干旱依旧、水量越来越“抢手”。真要夸治理得“天衣无缝”,是不是有点过于自信?
治理黄河,不光是比谁手里技术先进,更考验能不能让人和自然“讲和”。有时候,咱们不是在和洪水较劲,是在和自己的盲目乐观较劲。
大家都说中国治水水平世界领先,可是黄河这条“母亲河”,年年呼唤要“管住”。到底是工程再牛都拦不住自然的脾气,还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还不够?你觉得黄河的问题,靠修更多大桥和水库就能一劳永逸吗,还是还要我们改变和自然相处的方式?欢迎留言谈谈你支持哪一方,真理越辩越明!
牛策略-牛策略官网-专业实盘配资-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